
延鏈強鏈,傳統煤化工向“新”求變
■本報記者 渠沛然《 中國能源報 》( 2023年04月17日 第13版)
隨著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雙碳”目標的不斷推進,傳統石油化工行業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期,以傳統化工行業為主業的工程公司也迎來了機遇和挑戰。
石油化工行業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經濟總量大、產業鏈條長、產品種類多、關聯覆蓋廣,是最重要的基礎原料行業之一。推動“雙碳”目標落地,短期內不能放棄傳統化石能源,關鍵要把粗煤做細,進行能耗控制,轉型升級,積極探索綠色低碳發展的新路徑。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能源化工處新能源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思明指出,新時期,煤化工產業要圍繞節能低碳開展升級示范,要具備實現產品多元化、高端化的化工合成技術,同時,與新能源產業融合發展,在末端進行減污降碳協同治理。
日前,《中國能源報》記者前往烏海、青島和安陽的煤化工項目現場,見證了煤化工行業踐行“雙碳”目標所帶來的“延鏈”“強鏈”蛻變。
◆聚焦化工新材料研發◆
高檔衣服布料、可降解農用地膜、醫藥中間體如布洛芬藥片原材料、可降解餐盒和塑料袋……在內蒙古烏海市東景生物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產品展示臺,記者看到了這些與人們衣食住行緊密相關的化工產品,這也是能源化工低附加值原料向高附加值產品轉化的成果。
北油工程副總經理劉戈指出,煤化工項目轉型,對新材料、新能源發展帶動很大。目前,東景生物建成投產的28萬噸/年BDO項目,是國內單套規模最大、建設周期最短、施工周期短、開車時間最短的BDO項目,填補了內蒙古自治區產業空白。“該項目的建成投產,使得東景生物BDO年總產能達到38萬噸,成為全球生產規模最大的BDO及下游深加工產品開發生產基地和重要的高分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產研發示范基地。
“我們將傳統化工產業與新能源行業相耦合,致力于高端化工新材料研發,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新材料產業鏈。可以實現產業鏈間的低碳循環,工業廢棄物的充分利用,并將資源優勢轉化為成本優勢和經濟優勢。”內蒙古東景生物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凌杰介紹說。
“BDO的主要原料是電石,而電石生產離不開焦炭和石灰石。烏海市石灰石遠景儲量200億噸以上,同時擁有電石產能530萬噸、焦化產能1763萬噸,以及可循環高效利用的焦爐煤氣、乙炔氣等關鍵原料。”劉戈解釋道,“這也成為我們傳統化工行業工程公司蓄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的最佳實踐基地。”
據悉,市場需求增加促使BDO新增產能增多,未來在建、擬建的BDO產能257萬噸/年,如擬建產能全部投產,國內BDO總產能將達到650 萬噸。
“市場存在對未來BDO產能過剩的擔憂,但是近幾年在鋰電池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BDO重要下游產品表觀使用量在持續增長。隨著限塑令在全國推行,可降解材料迎來了廣闊的市場空間,BDO下游領域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通過我們對工程設計創新優化,裝置的年運行費用降低,從而進一步降低了BDO成本。同時全場設置氫氣回收系統,降低了BDO生產成本。”劉戈說,“下游產業蓬勃發展,其市場前景依舊廣闊。”
◆助力碳中和技改項目◆
在傳統石油化工行業與新能源、新材料深度耦合項目中,青島堿業發展有限公司碳中和技改循環經濟示范項目成為“綠色”名片。
在青島市平度新河生態化工產業基地內,青島堿業發展有限公司碳中和技改循環經濟示范項目瞄準碳酸二甲酯供需雙增的局面,引進北油工程工藝設計服務,同時著眼于節能降碳和打造鋰電池新能源產業新高地,不斷向化工新材料領域轉型。
碳酸二甲酯(DMC),是一種綠色、環保化工品,近年來頗受業界的關注,主要用作溶劑、聚碳酸酯原料、鋰離子電池電解液溶劑。
截至2021年底,國內DMC產能約103.8萬噸,實際產量約為65萬噸,目前碳酸二甲酯產能規劃處于高速增長期,可預見產能增量約在100萬噸左右,此外還有132噸產能在規劃中。未來,隨著動力電池用溶劑需求迎來高峰,預計溶劑需求維持100%以上的年均增速,受益于鋰電需求的高速增長,預計2025年我國DMC消費量將達350萬噸。
然而,對于即將入局碳酸酯鋰電新材料行業的企業來說,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得不考慮項目是否具有成本、工藝優勢及下游渠道等問題。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的原料、產業鏈等比較優勢選擇路線。
“現在設計的項目落成后,不僅能進一步延伸企業的產業鏈,更好地滿足市場對不同產品的需求,還能進一步加強物料的循環利用。”青島堿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羅書凱說。
羅書凱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該項目原料之一的二氧化碳來自老廠的氯化鈣裝置,項目建成后每年可消耗二氧化碳共3.5萬噸。“以目前二氧化碳每噸500元的價格計算,我們一年可省1750萬元,省下的就是賺下的。在‘雙碳’目標下,這對于實現新材料生產與碳減排耦合、對我國化工行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這項工藝技術符合新能源產業發展趨勢,市場前景廣闊,同時還可以實現循環經濟,有效實現碳捕捉,未來市場可期。”北油工程總經理助理劉漢英說。
◆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河南,是煤炭產能大省,也是用能大省。為積極參與安陽市焦化行業資源整合,推進傳統短流程焦化企業向現代長流程能源化工企業轉型升級,河南利源集團投資16億元,以焦爐副產煤氣、甲醇和二氧化碳為原料,生產二甲醚、乙酸甲酯和乙醇等,成為公司128萬噸/年焦化的核心配套項目。
北油工程公司項目執行中心副主任賈言指出,合成氣制乙醇技術,不僅可應用于煤化工、天然氣化工領域,還可與傳統焦化、冶金行業相耦合,促使焦爐煤氣、轉爐煤氣及高爐煤氣等廢物資源的綜合利用,實現低成本的乙醇生產。“我們在該產業鏈上累計完成近20個項目的設計、采購及施工。其中,合成氣制乙醇承攬總產能約225萬噸,碳酸酯總產能已近110萬噸,乙醇及下游產業行業競爭優勢地位已然形成。”
河南利源新能科技有限公司乙醇廠廠長岳廣明介紹說:“我們以乙醇脫水制乙烯為紐帶,成功的將傳統產業引入新能源領域。也成為我們焦爐煤氣綜合利用、高附加值轉化的又一重要成果。”
升級轉型帶來的減污降碳綠色效應立竿見影。
“在乙醇生產過程中,除自身二氧化碳全部循環利用,我們每年還外購補充二氧化碳約5萬噸,一年直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9萬噸,相當于增加森林種植面積19萬畝。”利源集團董事長付玉堂說,“這樣固定碳源進入乙醇,實現二氧化碳的高效吸納和資源化利用,為傳統產業高質量發展開辟了新路徑。”
能源化工領域專家任相坤指出,用焦爐煤氣替代傳統的糧食發酵方式生產乙醇,這項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不但能緩解我國石油資源緊缺的矛盾,也為促進煤炭資源清潔高效利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糧食安全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案。
任相坤表示,未來,產業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在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方面,這樣的技術是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也希望國家能夠給予路條使其進入燃料市場,為化工乙醇正名。但乙醇的市場容量和路徑也決定了它的市場規模,企業要避免產能與需求錯配,需要慎重、科學、協調發展。”(來源/中國能源報)